推荐作品
  版画
  沈柔坚
 
  油画(精品)
  潘鸿海
 
  民国唐卡
  唐卡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李可染
 
  书法
  白德松
 
  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周年
  史进前
 
  对联
  成沂
 
  宋濂序文
  楼芝鸿
 
  唐人句(出版)
  爱新觉罗 启功
 
  王勃 诗
  苏适
 
 
  王光英
 
  松风
  爱新觉罗 启功
 

业内资讯

全球瞩目中国藏家购买力

 

6月4日,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前一晚黄庭坚的手卷《砥柱铭》在北京保利夜场创下了4.368亿元人民币(含佣金,落槌价为3.9亿元)的天价,刷新了中国艺术品单幅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不论是个人竞投还是资本热钱炒作,财富增长带来中国买家购买实力的扩张是不争的事实。纵观今年春拍,拍卖场内和电话委托的藏家均以中国内地买家为主,虽有海外藏家参与竞拍,但绝大多数艺术品被中国买家收入囊中,带领中国艺术品价格不断上升。


 

全球刮起中国旋风

     中国藏家购买实力不仅仅体现在内地拍卖市场,在香港拍卖会上,亚洲收藏家尤其是中国内地买家的力量也在逐渐增强。今年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春拍显示出了中国收藏家极大的购藏热情。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高逸龙(Francois Curiel)表示:“亚洲艺术市场比从前更加健康,香港拍场上的活力是我从未感受过的,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及亚洲其它地区的买家对于顶级珍罕的精品竞投激烈。尽管全球其它地区的经济还处于复苏期,但亚洲艺术市场上却似乎看不到丝毫经济低迷的踪影。”

      海外拍卖市场同样感受到一股来自中国的强劲购买力,2010年5月11日,佳士得伦敦“中国瓷器与艺术品专场”,中国藏家为此次拍卖贡献了重要力量,华裔买家包揽了本场前10名中的6件;5月17日,伦敦宝龙拍卖行“中国瓷器与艺术品专场”,中国买家豪掷300万英镑,占全场成交额的45.46%(本场总成交额为660万英镑)。这种场景在纽约等其他地区的拍卖会上并不鲜见。拍卖场中70%—80%的华人面孔和他们在拍卖场所表现出的购买竞争能力,让海外拍卖公司刮目相看。并且,2008—2009年,中国藏家在佳士得的购买力增长了94%;2009年,苏富比中国内地买家首次超过香港买家,其购买力较 2008年春拍翻了一翻。首尔拍卖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沈美成说,“在伦敦和纽约,虽然中国藏家数量少,但是他们购买力很强。”甚至,在佳士得和苏富比有个玩笑:如果在拍卖会会上看到一个中国人,那这次的价格就要涨10%。

中国收藏家购买力的增强,引起了海外拍卖公司的重视,它们为了维护和开拓自己中国买家的客户群,都相继调整了自己的战略战策。佳士得和苏富比加大对中国内地买家的服务力度提上了日程,并将在中国内地增加办事处,在香港增加人手,并在纽约、巴黎、伦敦等地培训能说流利的普通话的员工,以加强与中国内地买家的沟通。佳士得亚洲执行董事Jonathan Stone说,“将考虑为亚洲客户提供佳士得在欧美的业务:房地产、私人销售、保险和艺术品储藏服务。”目前,佳士得已在新加坡自由港建立了一个艺术品储藏设施,此外他们还将不断开拓其高端房地产网络。


 

他们是谁?

      大部分活跃于海外的中国藏家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只能偶尔在拍卖行里窥见其身影。港台媒体曾这样描述这群“内地买家”:他们主要是来自江浙一带的私企老板,他们年龄大多在40到60岁之间,年富力强,精明能干。虽然他们未必是鉴赏的行家,但有着商人的眼光和头脑。

      但是,即使中国的购买力被海外看好,Artnews2009年评选的全球顶级收藏家200强,却丝毫不见内地藏家的身影。这其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表示:“中国的收藏家大多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藏品,这与西方的大藏家乐于建立自己的博物馆、与公众分享自己的藏品不同。既然收藏家不愿公开自己的藏品,这样的统计也就很难进行。”其二是因为中国内地藏家购买力与国际大收藏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Artnews排行榜评选的是年度全球艺术市场中最积极、最活跃、贡献最大的艺术品收藏家。另外,海外舆论普遍认为,“中国买家只着眼于中国古董和珠宝商,鲜少问津西方画作。这与西方藏家不同,西方藏家在主攻本国文化的同时,对东方艺术的购买力也很强。”

      香港2010年艺术博览会的总监Magnus Renfrew说,中国的藏家不仅在经济实力上对艺术产生了影响,他们也很乐于学习,在来参观展览之前,他们往往都做了充足的功课。而对于内地买家来说,在海外购买艺术品的另一障碍就是内地的资本管制,由于每人每年兑换的外币数额有限制,使得海外购画的过程格外麻烦。正所谓,“有钱”仅仅是中国迈入世界艺术圈的第一步,而文化、制度等软指标还有待跟上。


 

数字不代表眼力

      中国藏家在世界的影响力扩大,这是我们值得高兴的事情。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走强的背景下,可以预见中国藏家的购买能力将进一步放大。但是藏家在海外购买时也要注意潜在的风险。1990年前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前夜,也是日本的书画收藏最疯狂的时候。1988年,东京三越百货斥资48亿日元在伦敦买下毕加索的《魔术师与小丑》,接着莫奈的《睡莲》、毕加索的《皮埃华特的婚礼》,梵高的《向日葵》、《加歇医生像》、《鸢尾花》均被日本人收入囊中,印象派的作品大量流入日本。1990年前后,日本购买世界名画的资金达到33亿美元,日本购买艺术品的资金占当时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比重高达30%,日本商人的在艺术界的购买力举世瞩目。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红磨坊的舞会》、《水中倒影》等名画都以买价的一半价格求售,银行里用于抵债的书画堆积如山,其价格大致相当于原价格的五分之一。这就说明了当时的日本买家购买西方艺术品时,判断力和议价力并不能和其经济实力配套。

      梅摩指数的创始人梅建平教授指出,现在中国发生的事情正是日本在80年代后期所经历过的,当时印象派艺术指数飙涨了200%。他说:“这很正常,中国藏家就好比是一个圈子里的新人,他们想要证明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实力、有眼光的藏家之一。我们可以预期印象派的价格又会大涨了。”在全世界都看着中国,都有所期待的时候,我们需要要辩证地看待“购买力”这个问题。中国藏家在拍卖之前应该做更多的功课,不但要证明自己的钱力,更需要证明自己的眼力,防止吃亏。入市股票尚且需要研究市盈率和经济指标走势,何况艺术品。

      优秀的藏家重在培养一个属于自己的收藏体系,培养自己的议价能力和对市场的判断力。在经济实力充裕的时候,购买力除了数字上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量上——不是买现在最贵的,而是买未来最贵的。

 

 

 版权所有:艺宝斋文化艺术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院 (今日美术馆旁)。 传真:010-58264963
  京ICP备11030404号-1   技术支持:博昊天成 浏览次数:69070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