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资讯
新京报
一位观众在展览上拍摄远瀛观正门上方的座钟形装饰的照片。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展出德国摄影师1873年拍摄的照片,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
本报讯 (记者李健亚)72幅黑白照片还原出1873年圆明园尘封的历史细节。昨日,“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展。这组圆明园最早历史影像是首次在国内亮相。
1860年,圆明园遭遇大劫难,一把大火让曾经的万园之园变得面目全非。1873年,德国摄影师恩斯特·奥尔末用影像记录下了这一座残园的景象,聚焦了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群。而这些照片也成为目前所知的、距西洋楼建筑群原貌最近的影像。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为了这个特殊的纪念,奥尔末的这组圆明园影像于昨日开始在中华世纪坛展出。
记者在现场看到,现场展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是由12帧奥尔末圆明园底片冲洗出的,与此同时还展出了2帧一百多年前的原玻璃底片,曾经飘散的历史细节在这些照片中再度被寻回。通过《花园门》这一照片,观众能看到圆顶亭以及周围的迷宫后来都被复建过,不过花园门以及两边的围墙现在已经看不到任何痕迹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大水法与1873年大致相同,只是与照片上相比,现在的大水法顶上的装饰已经没有,左边的石柱也只剩下半截。将这些照片带回国内展出的台湾收藏家秦风告诉记者,此次展览最重要的就是还原了细节。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将展至8月27日。目前,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已经免费开放,实行免费不免票和观众总量控制的原则,观众可免费参观该展览。
■ 历史钩沉
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原为专业摄影师,大约1867年在厦门开设一家照相馆,后来放弃照相馆生意,转到中国海关工作。1873年,奥尔末任职北京海关时,拍摄了一组圆明园的照片,距圆明园被毁仅13年,就目前可以考证的圆明园历史影像中,奥尔末的作品是最早的。比此前我们所知的、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的照片还早4年。
这组底片后由奥尔末的遗孀交给德国建筑学者恩斯特·柏石曼。中国学者藤固访德时得以发现,并借出这批底片到上海印行专书。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藤固编辑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这些底片运回德国后,由于战火的隔断,有传说其在二战中已毁于炮火。
台湾秦风老照片馆经多方查访,2009年查到奥尔末照片的原玻璃底片12张的下落,才知道这些照片并未如传闻中的毁于战火,而是一直保存在柏石曼及其后人手中,只是没有再拿出来。1987年,柏石曼的孙子将底片售卖给一法国收藏家,秦风老照片馆筹募巨资在2010年5月28日从海外购回这批无价之宝。
版权所有:艺宝斋文化艺术中心 | |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院 (今日美术馆旁)。 | 传真:010-58264963 |
京ICP备11030404号-1 技术支持:博昊天成 | 浏览次数:697711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