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资讯
来源: 新快报
翡翠是集日月之精华,聚天地之灵气,深埋大地几亿年才形成的灵性之物,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微弱磁场,这种磁场 对人体是非常有好处的,我们古代就有“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而经过处理的B货、C货翡翠人为地破坏了这种磁 场,添加了化学物质,日积月累对人体会产生很大的伤害。《翡翠收藏》系列的前两期请翡翠专家周健先生谈了有关缅甸公 盘赌石的内幕和翡翠投资时机的把握问题,本期,我们就请周先生介绍如何鉴别翡翠,避免买到伪劣货品。
●专家介绍:
周健,资深地质珠宝专家、高级地质工程师、亚洲珠宝工艺美术大师、GAC珠宝鉴定师、亚洲珠宝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
翡翠作伪历史久远
古董有仿制,名画有赝品,古玉有作伪,翡翠有“克隆”。名画的赝品连画家本人也难辨真伪,是收藏家们心头永远的痛。直到今天,翡翠仍然是鱼目混珠,让这个本来润泽通透碧绿如水的世界有时也泾渭难分。
据周健介绍,古玉作伪出现于宋朝,盛行于乾隆时期,翡翠的“克隆”早在清朝晚期就被发现。由于当时翡翠价格远远超过白玉,有些奸猾的商人就开始以假乱真。
翡翠作假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在清末民初,当时的不法商人用碧玉、马来玉、东陵玉、玉髓等价格低廉的绿色软玉冒充翡翠,今天的专业市场及早期的收藏家手里仍存有大量的用绿色软玉伪造的翡翠。早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西方人也曾疯狂喜爱翡翠,后来因为翡翠仿制品太多的缘故,他们不得不告别翡翠,转而忠实于祖母绿和钻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一个著名的美国珠宝经纪人从香港进口了一批共70粒高档翡翠戒面。后经检验,发现全是价格低廉的马来玉。此案曾轰动一时。
第二个阶段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开始研究人工合成翡翠,经过反复试验研究,至今仍没办法人工合成。但合成技术的一部分被香港人利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发出翡翠的B货、C货。此风从香港刮到东南亚,刮到台湾,又传到中国内地。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假翡翠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尤其是近期出现的局部漂白染色的方法,使消费者对其很难进行鉴别。
|
版权所有:艺宝斋文化艺术中心 | |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院 (今日美术馆旁)。 | 传真:010-58264963 |
京ICP备11030404号-1 技术支持:博昊天成 | 浏览次数:697711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