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作品
  版画
  沈柔坚
 
  油画(精品)
  潘鸿海
 
  民国唐卡
  唐卡
 
  成扇 正面
  爱新觉罗 启功
 
  后来居上
  刘海粟
 

业内资讯

漫谈清代银两文化

WrFqfg8Xoo6ciUjPjVCmzM1B2TbqYTl8hhJ2urBr.jpg

图1 古代称量银两器具

ni8jkNbYwwLPqV9gkTe1zSmM8UM0AIrecWk06Vh2.jpg

图2 剪切割散的碎银

783yvBWy5aNJ62AXKhW0aGzvWODND3sWbx7xzNSC.jpg

图3 利市厚生·同治年分小锞锭

WaCyOAjoIXka8oEIqtXTeALqmEqmKg7ssc8EaZSC.jpg

图4 三个馒头状锞子小锭

qMyfyqQgXDGSWLFFnJkWSDT2fXYSBZPUWf7A5vnN.jpg

图5 两头翘的马鞍形大元宝

VIiEYC18oxZEO1ePvSKLDKEFRXqtc6GTg80EQQY4.jpg

图6 十两“地丁”锭

mwS4tCri9RVbFwJ2zAHo6iuADm6vOABcu633K3c5.jpg

图7 咸丰十年十两小元宝

■湖南长沙 廖文伟

不知读过《红楼梦》的诸君是否记得,《红楼梦》中有这么个章节,说的是宝玉偶感风寒,袭人急忙吩咐延请郎中。郎中把过脉瞧过舌苔,说声不妨事的,随即便开了方子。袭人收好方子,弯腰拖出床下一口小木箱,取出些散碎银子来,用戥子(图1)称了几两付与郎中,吩咐丫环送郎中出了贾府……袭人从床下拖出来的小木箱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宝玉的钱包了。

何谓散碎银子?散碎银子是白银的一种不等量不规则的细小形态,最早出现在唐代,大块的银饼用夹剪切割散碎(图2),花多少取多少。这种花出去的散碎银子,称量单位小到忽、丝、毫、厘、分、钱,大则可到一两二两三五两。收进散碎银子的商号,需要在银匠那里重新铸造10到50两的大小银锭,利于课税和库存。

今人意识中,明清流通货币中的银子,统统指的是元宝,都是两头翘的马鞍形银锭。其实并非如此,就拿清代来说,流通的主流银锭,按其形状与重量分类,共有四种。第一为两头翘马鞍形重50两的大锭,昵称宝银,亦称大元宝。第二种是圆锤形或者两头翘马鞍形中锭,重约10两或15两,昵称小元宝。小锞或锞子属第三种,大多形似白面馒头,亦有其他形状,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不等,当年统称为小锭(图3)。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则昵称滴珠、福珠,排在第四。美其名曰滴珠、福珠的散碎银子,其实并非“珠”,散碎而已,形状重量各异。

锞子小锭在很多场合都是作为礼品用的,白面馒头状最多,亦有形似吉祥物的。

《红楼梦》中提到锞子的地方很多,譬如第42回鸳鸯按贾母的吩咐,送了些东西给刘姥姥,其中有个荷包,“说着便抽系子,掏出两个笔锭如意的银锞子来给她瞧”。又譬如第17、18回说“元春省亲”,她给家族上下人等各有赏赐,其中就有紫金“笔锭如意”锞子、白银“吉庆如意”锞子,还有各式各样的金锞子、银锞子。显见,大户人家用金银锞子作礼品是常事。

2017年我两下云南那几日,在大理一古玩店遇见钤“福禄寿喜,福如东海,寿比南山”12枚各重一两的锞子小锭,成色不错,年份亦好,当是1949年前的旧物。每锭一字,顺序排列开来,喜气逼人,煞是壮观。不料老板娘见我爱不释手,要价奇高,还了两回价,她不卖,只得悻悻而归。商家自有商家的道理,小锞“全裸”(无铭文戳记)者,收藏市场上价格的确要比有铭文戳记的低许多,大约是参照了青铜器价格的。有个藏家收藏着一枚品字形小锞锭子,锭面铭“利市厚生,同治年分”(图3)八个字,性质上与古人常用的方孔铜钱中的花钱差不多,商家互赠,一如现在打个红包。又一回,无意间撞上三个馒头状锞子小锭(图4),看着好玩,价格也不太高,1000多元一枚,买下,铭“丰喜”六角形锭、铭“贵州官钱局”锭让给学生,自留一个。我的这个品位不如让出的两个,亦很难一遇,锭面模压“修水县,乾昌祥”字样。“乾昌祥”是晚清江西修水县一知名商家,在县城西门内黄土岭。这种锞子,美观大方,小巧耐玩,多用于打赏。银子毕竟不如纸张轻巧便于携带,民国初期,“乾昌祥”印制纸质“一千文”钱票,小银锭同其他银锭一样,渐渐退出流通领域,沦为历史过客。

古人日常口称“取些银两”的银两,就是银子。银子的货币单位是“两”,因此,散碎银子也好,大小银锭也罢,通称为银两。又因为铸造银锭时,因为冷热收缩不匀的缘故,锭面和周身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波纹,于是又昵称纹银。铸造银锭时,成色越高波纹越漂亮。因此,纹银又是质量好、成色高的代名词。铸锭时,银锭底部会产生蜂窝似的气眼洞,尤其大锭明显,外围小而密集,中间大而稍疏松。蜂窝眼间见回珠,有的年久则可见珠光;也即蜂窝眼中间可见小核,或蜂窝眼底部间见橙黄色宝光,熠熠生辉。

纹银作为主流货币使用,始自明代中晚期。嘉靖年间,朝廷推行“一条鞭法”赋税改革,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全面实行,将繁杂的地方赋税合并征收白银,白银流通合法化很快拥有货币流通的主导地位。万历年间刊行的《金瓶梅》,其第56回“西门庆捐金助朋友 常峙节得钞傲妻儿”就有描述当年使用银钱的细节。说是“西门庆便叫书童:‘去对你大娘说,皮匣内有一包碎银,取了出来。’书童应诺。不一时,取了一包银子出来,递与西门庆。西门庆对常峙节道:‘这一包碎银子,是那日东京太师府赏封剩下的,你拿去好杂用。’打开与常峙节看,都是三五钱一块的零碎纹银……”可见,那时日,白银货币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清入关以后,正式法定白银为流通货币,确定“两”为白银的货币单位,于是“无银不成市”,大清王朝,成为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

有意思的是,那时日,朝廷并没有规范国家统一的铸锭形制标准,地方省市各行其是,银两的形状便五花八门,因地而异。

两头翘的马鞍形大元宝(图5),是银锭形制的主流。这种形状的银锭称之为元宝,则始自元代,元代使用的双翘银锭有铸元宝二字的,后世自然沿用这个吉祥名称。纵然山东出了大翘元宝,湖南出了小翘龟背元宝,两头翘的马鞍形大元宝仍然是元宝主流形制。

今人意识观念中,似乎只有两头翘的马鞍形银锭才是古代银钱。现代古装电视剧中,市上使用银元宝的镜头频频出现。譬如,一个客人要了一壶酒、一只鸡、几碗饭,用毕,从怀中摸出一锭两头翘大元宝,说声不用找了,大大咧咧往桌上一扔,快步朝外就走。其实这样的情节子虚乌有,先不说大小银锭重量各有差异,店家要用秤称了才知道顾客究竟付了多少,单就当年物价的低廉,两头翘的马鞍形元宝少则10两小锭,多则50两大锭,一壶酒,一只鸡,几碗饭,些些散碎银子足可以对付得了。《水浒传》说西门庆开了间药铺,他雇佣着两名伙计,一个月工钱仅2两银子,买个大活人使唤丫头,也只花区区4两银子。一顿酒菜吃掉25个月的工钱,或者吃掉“两个半丫头”,大老财也不至于这么牛气。读者诸君应该记得《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她其实是个衣食不愁的老太太,在贾府亲见一顿“螃蟹餐”吃掉24两白花花的银子,竟也咋舌。她告诉旁人说,她们那里小户人家一年花销,也要不了如此多的银子……

那么,一两银子究竟价值多少?近年发现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景德镇吴福顺窑号的两个账本,陶瓷交易往来明细中,明确记录当年一两纹银折合方孔铜钱约1700文上下,将近两贯。另一记录日常生活开支的《日用钱流》,则记录着当年青菜一斤3文,春笋一斤10文(冬笋20文),木碳一石(100斤)464文,鸡一斤86文,咸鱼一斤50文……尤其有考证价值的,是记录着细米一石2875文!用1700文折算,一石细米也就是纹银一两半多一点。而一两纹银,当年足可以买回来6只3斤以上的鸡了,10两银子足足可以买下60只鸡啊!现代古装电视剧中,一只鸡一壶酒竟大方到一掷10两、50两,纵使万贯家财,也折腾不了几天。可见,编导这些古装电视剧的先生女士们,对古代银钱知识缺乏最起码的了解,留下许多笑谈。

市上流通的银子,包括马鞍形大元宝和圆锤形小元宝,以及小锞、锞子、滴珠、福珠,即使锭面上明明白白铭文50两,或者15两、10两,其实铭相同重量的这一个与那一个,实际重量常常不一致,轻重差别往往很大。古代称重计量单位,若用现代的“克”换算,唐代一两相当于42克,宋时相当于39克、元明时期相当于37克。入清以后,一两竟介乎34至38克之间。而铸锭时的隨意性,尤其无法掌控数据,致使轻重不一。流传于世的清代50两大锭元宝,重的可达2500克,轻的则不足1850克,所谓多少多少两,成了物件标识而非轻重记录。10两圆锤形中锭市上常见,流通和使用都比较方便,实际重量亦大不一样。我收藏着的10两“地丁”锭(图6)为329克,而东北高翘马鞍形的10两咸丰十年小元宝,却达到了373克(图7)。银两在市上流通时,往往核算到几钱几分几厘,甚至几丝几忽几毫。因此,那年月商号必备秤量金银的戥子秤,大户人家,戥子秤杆都是象牙的,以示清高。我曾收藏过一杆戥子,象牙杆,有名家商号制作款,有主人名姓,竟是清末青邦头子罗烈家传。

 版权所有:艺宝斋文化艺术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院 (今日美术馆旁)。 传真:010-58264963
  京ICP备11030404号-1   技术支持:博昊天成 浏览次数:678354 次